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7:30:21  浏览:85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资发评价[2006]157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做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执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九月十二日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开展中央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发挥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评判、引导和诊断作用,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努力程度,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条 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制定既符合行业实际又具有标杆引导性质的评价标准,并运用科学的评价计分方法,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水平,以充分体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环境,准确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

  第四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按照产权管理关系进行组织,国资委负责其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企业集团(总)公司负责其控股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第五条 企业年度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一般结合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核工作组织进行;企业任期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一般结合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

  第二章 评价指标与权重

  第六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二十二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八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第七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个方面的八个基本指标和十四个修正指标构成,用于综合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绩效状况(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见附件1)。

  第八条 企业盈利能力状况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

  第九条 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以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三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第十条 企业债务风险状况以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两个基本指标和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第十一条 企业经营增长状况以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三个修正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

  第十二条 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一)战略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二)发展创新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三)经营决策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执行、决策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重点反映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四)风险控制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

  (五)基础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重大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

  (六)人力资源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事调配、员工绩效管理、分配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工作热情等方面的情况。

  (七)行业影响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带动力、主要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产业引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八)社会贡献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吸纳就业、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上缴税收、商业诚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第十三条 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应当根据评价工作需要作进一步细化,能够量化的应当采用量化指标进行反映。

  第十四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实行百分制,指标权重依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引导功能,通过征求咨询专家意见和组织必要的测试进行确定。

  第十五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30%。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权数均按百分制设定,分别计算分项指标的分值,然后按70:30折算(各评价指标权重见附件2)。

  第三章 评价标准选择

  第十六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划分为优秀(A)、良好(B)、平均(C)、较低(D)、较差(E)五个档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档次。

  第十七条 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差(E)以下为0。标准系数是评价标准的水平参数,反映了评价指标对应评价标准所达到的水平档次。

  第十八条 评价组织机构应当认真分析判断评价对象所属行业和规模,正确选用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值。

  第十九条 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值的选用,一般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对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自下而上逐层遴选被评价企业适用的行业标准值。

  第二十条 多业兼营的集团型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值的选用应当区分主业突出和不突出两种情况:

  (一)存在多个主业板块但某个主业特别突出的集团型企业,应当采用该主业所在行业的标准值。

  (二)存在多个主业板块但没有突出主业的集团型企业,可对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其多种经营业务的上一层次的评价标准值;或者根据其下属企业所属行业,分别选取相关行业标准值进行评价,然后按照各下属企业资产总额占被评价企业集团汇总资产总额的比重,加权形成集团评价得分;也可以根据集团的经营领域,选择有关行业标准值,以各领域的资产总额比例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用于集团评价的标准值。

  第二十一条 如果被评价企业所在行业因样本原因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按第二十条规定方法仍无法确定被评价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值,则在征得评价组织机构同意后,直接选用国民经济十大门类标准或全国标准。

  第二十二条 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可以分别选择全行业和大、中、小型规模标准值实施评价。企业规模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和国资委《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具有行业普遍性和一般性,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灵活把握个别指标的标准尺度。对于定性评价标准没有列示,但对被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评价时也应予以考虑。

  第四章 评价计分

  第二十四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采取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其中:功效系数法用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

  第二十五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计算公式为:

  基本指标总得分=∑单项基本指标得分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功效系数=(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居于较低等级一档。

  第二十六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修正指标的计分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分别计算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部分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后的分数。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总得分=Σ各部分修正后得分

  各部分修正后得分=各部分基本指标分数×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Σ该部分各修正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单项修正系数控制修正幅度为0.7~1.3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第二十七条 在计算修正指标单项修正系数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作如下规定:

  (一)如果修正指标实际值达到优秀值以上,其单项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二)如果修正指标实际值处于较差值以下,其单项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0-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三)如果资产负债率≥100%,指标得0分;其他情况按照规定的公式计分。

  (四)如果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分子为正数,分母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1;如果分子为负数,分母为正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9;如果分子分母同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五)如果不良资产比率≥100%或分母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六)对于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指标,如果上年主营业务利润为负数,本年为正数,单项修正系数为1.1;如果上年主营业务利润为零本年为正数,或者上年为负数本年为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七)如果个别指标难以确定行业标准,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第二十八条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形式完成,聘请的专家应不少于7名;评议专家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绩效状况的基础上,对照评价参考标准,采取综合分析判断法,对企业管理绩效指标做出分析评议,评判各项指标所处的水平档次,并直接给出评价分数。计分公式为: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分数=Σ单项指标分数

  单项指标分数=(Σ每位专家给定的单项指标分数)/专家人数

  第二十九条 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计分,应当运用任期各年度评价标准分别对各年度财务绩效定量指标进行计分,再计算任期平均分数,作为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Σ任期各年度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任期年份数

  第三十条 在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重,耦合形成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30%

  第三十一条 在得出评价分数以后,应当计算年度之间的绩效改进度,以反映企业年度之间经营绩效的变化状况。计算公式为:

  绩效改进度=本期绩效评价分数/基期绩效评价分数

  绩效改进度大于1,说明经营绩效上升;绩效改进度小于1,说明经营绩效下滑。

  第三十二条 对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幅度显著、经营规模较大,有重大科技创新的企业,应当给予适当加分,以充分反映不同企业努力程度和管理难度,激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具体的加分办法如下:

  (一)效益提升加分。企业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10~40%加1~2分,超过40~100%加3~4分,超过100%加5分。

  (二)管理难度加分。企业年度平均资产总额超过全部监管企业年度平均资产总额的给予加分,其中:工业企业超过平均资产总额每100亿元加0.5分,非工业企业超过平均资产总额每60亿元加0.5分,最多加5分。

  (三)重大科技创新加分。重大科技创新加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突破的,加3~5分;承担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目录内的重大科技专项主体研究,虽然尚未取得突破,但投入较大,加1~2分。

  (四)国资委认定的其他事项。

  以上加分因素合计不得超过15分,超过15分按15分计算。对加分前评价结果已经达到优秀水平的企业,以上加分因素按以下公式计算实际加分值:

  实际加分值=(1-X%)×6.6Y

  其中:X表示评价得分,Y表示以上因素合计加分。

  第三十三条 对被评价企业所评价期间(年度)发生以下不良重大事项,应当予以扣分:

  (一)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正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在此列;

  (二)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与质量事故,根据事故等级,扣3~5分;

  (三)存在巨额表外资产,且占合并范围资产总额20%以上的,扣3~5分;

  (四)存在巨额逾期债务,逾期负债超过带息负债的10%,甚至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扣2~5分;

  (五)国资委认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四条 对存在加分和扣分事项的,应当与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获得必要的外部证据,并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中加以单独说明。

  第五章 评价基础数据调整

  第三十五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包括企业提供的评价年度财务会计决算报表及审计报告、关于经营管理情况的说明等资料。

  第三十六条 为确保评价基础数据的真实、完整、合理,在实施评价前应当对评价期间的基础数据进行核实,按照重要性和可比性原则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十七条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开展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其评价基础数据以财务审计调整后的数据为依据。

  第三十八条 企业评价期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发生重大变更的,需要判断变更事项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产生重大影响的,应当调整评价基础数据,以保持数据口径基本一致。

  第三十九条 企业评价期间发生资产无偿划入划出的,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调整评价基础数据。原则上划入企业应纳入评价范围,无偿划出、关闭、破产(含进入破产程序)企业,不纳入评价范围。

  第四十条 企业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应当根据审计报告披露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重大事项,调整评价基础数据。

  第四十一条 国资委在财务决算批复中要求企业纠正、整改,并影响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能够确认具体影响金额的,应当根据批复调整评价基础数据。

  第四十二条 企业在评价期间损益中消化处理以前年度或上一任期资产损失的,承担国家某项特殊任务或落实国家专项政策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国资委认定后,可作为客观因素调整评价基础数据。

  第六章 评价工作程序

  第四十三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个方面内容。由于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的工作目标不同,评价工作内容应有所区别。

  (一)任期绩效评价作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工作程序包括财务绩效评价和管理绩效评价两方面内容。

  (二)年度绩效评价除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组织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外,一般作为年度财务决算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每个年度只进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

  第四十四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提取评价基础数据、基础数据调整、评价计分、形成评价结果等内容。

  (一)提取评价基础数据。以经社会中介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并经评价组织机构核实确认的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提取评价基础数据。

  (二)基础数据调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根据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对评价基础数据进行调整,其中:年度绩效评价基础数据以国资委审核确认的财务决算合并报表数据为准。

  (三)评价计分。根据调整后的评价基础数据,对照相关年度的行业评价标准值,利用绩效评价软件或手工评价计分。

  (四)形成评价结果。对任期财务绩效评价需要计算任期内平均财务绩效评价分数,并计算绩效改进度;对年度财务绩效评价除计算年度绩效改进度外,需要对定量评价得分深入分析,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财务决算批复中提示有关问题,同时进行所监管企业的分类排序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评价结果。

  第四十五条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聘请咨询专家、召开专家评议会、形成定性评价结论等内容。

  (一)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为了深入了解被评价企业的管理绩效状况,应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收集并认真整理管理绩效评价的有关资料。

  (二)聘请咨询专家。根据所评价企业的行业情况,聘请不少于7名的管理绩效评价咨询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并将被评价企业的有关资料提前送达咨询专家。

  (三)召开专家评议会。组织咨询专家对企业的管理绩效指标进行评议打分。

  (四)形成定性评价结论。汇总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得分,形成定性评价结论。  

  第四十六条 管理绩效专家评议会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实际情况;

  (二)听取评价实施机构关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情况的介绍;

  (三)参照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分析企业管理绩效状况;

  (四)对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实施独立评判打分;

  (五)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集体评议,并提出咨询意见,形成评议咨询报告;

  (六)汇总评判打分结果。

  第四十七条 根据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结果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结果,按照规定的权重和计分方法,计算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总分,并根据规定的加分和扣分因素,得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最后得分。

  第七章 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第四十八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评价类型是根据评价分数对企业综合绩效所划分的水平档次,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种类型。

  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方式表示。

  第四十九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分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

  (一)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评价类型为优(A),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A++≥95分;95分>A+≥90分;90分>A≥85分。

  (二)评价得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不足85分的评价类型为良(B),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85分>B+≥80分;80分>B≥75分;75分>B-≥85分。

  (三)评价得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不足70分的评价类型为中(C),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70分>C≥60分;60分>C-≥50分。

  (四)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上(含40分)不足50分的评价类型为低(D)。

  (五)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的评价类型为差(E)。

  第五十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综合绩效状况的文本文件,由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第五十一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应当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评价结论、重要事项说明等内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的正文应当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易于理解。

  第五十二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附件应当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评价结果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报告、评价基础数据及调整情况,其中: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是根据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对企业经营绩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文件,应当包括评价对象概述、评价结果与主要绩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关管理建议等。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企业集团内部开展所属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可参照本细则制定符合集团内部监管需要的实施细则。

  第五十四条 各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所监管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可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细则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细则自2006年10月12日起施行。

  附件:1、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2、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附件1:

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一、盈利能力状况

  (一)基本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者权益)/2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二)修正指标

  1、销售(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3、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

    平均资本=[(年初实收资本+年初资本公积)+(年末实收资本+年末资本公积)]/2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基本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2、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二)修正指标

  1、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处理资产损失)/(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100%

  2、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3、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2

  三、债务风险状况

  (一)基本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二)修正指标

  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3、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

  4、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承兑汇票+担保余额+贴现与担保外的被诉事项金额+其他或有负债

  四、经营增长状况

  (一)基本指标

  1、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2、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增减因素的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年初国有资本及权益×100%

  (二)修正指标

  1、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0%

  2、总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3、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附件2: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评价内容

与权数
财务绩效(70%)
管理绩效(30%)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盈利能力状况
34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20

14
销售(营业)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10

9

8

7

战略管理

发展创新

经营决策

风险控制

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

行业影响

社会贡献

18

15

16

13

14

8

8

8

资产质量状况
22
总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10

12
不良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资产现金回收率
9

7

6

债务风险状况
22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12

10
速动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
6

6

5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 键 词】舆论监督 审判独立 新闻自由 审判公正
【内容摘要】传媒与法律的关系折射了新闻自由与法律规制的恒久性课题。传媒与法院的关系反映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对立统一关系,折射出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作为现代民主社会基本社会价值的功能互补与冲突调和,深度反映出自由与法治的固有张力在现代社会的延展。新闻追求自由,审判追求公正,两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两者需要在冲突中调整,在对立中统一。在我国向法治社会转轨的历史时期,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之间要保持适度张力,两者要以法律为均衡点实现双向调整。传媒要加强行业自律,监督法院,应以促进审判公正为目的;法院要树立民主理念,尊重传媒,应以保证新闻自由为旨归。

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两大基本表征,从法理上厘清两者关系,无论是在理论法学还是在应用法学都是重点课题,笔者不揣冒昧,著文就两者关系与专家学者探讨。
一、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位阶上具有同等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在任何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社会中,新闻自由(free press)和和审判公正(fair trial)皆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可缺少的基本价值。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布莱克大法官所言:"言论自由与公平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权利,实在难以取舍。"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两种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基本价值,在一个传媒与法院的功能分化较成熟的社会,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承载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规约和互补,共同服务于实现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一)新闻自由的社会功能重在促进民主,保障人权,监督公权
新闻自由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传媒采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公民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发表自己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意见、批评以及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中的创造成果的自由,是公民表达自由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新闻自由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民主。近代传媒诞生之初,其基本职能仅仅是传播信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客观上造成了对工商业信息乃至政治信息的大量需求,从而刺激了传媒的发达,这就为启蒙时代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提供了广阔的思想传播空间,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传媒开始逐步反对、批判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并致力于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使传媒中的民主因素得以萌芽。这一时期的传媒成为社会与民众的代表,它通过新闻报道、报刊评论等方式反映民众的呼声与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的重要表达方式。经由资产阶级革命直至今日,主权在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新闻舆论代表人民的声音,任何强权都必须尊重新闻舆论,否则便无法维持其存在。新闻自由到各国宪法和法律的保障,成为宪法权利,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公民这一基本权利。而公民则通过新闻自由的有效途径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等民主权利。
2、保障人权。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人权被认为是彻底的、纯粹的、人之作为人,人之只作为人就应享有的权利。或概括为"人类做人的必要的条件"揭示出了人权作为自由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所不能缺少的东西,离开这些条件,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人权是基于维系社会存在而产生的权利,是一切权利与权力之源。首先得到满足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其他社会权利,表达自由权即是其中之一,而要有效地行使思想表达自由,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媒,并拥有知悉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信息的权利。基于此,便衍生了新闻自由权和知情权。传媒是大众行使思想表达自由和知情权的载体和代议性的组织,传媒应属于人人,但人人不能办报。社会个体把自己的言论自由权浓缩转化为新闻自由权委托授权给供职于媒体从业的记者、编辑行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民意,在反映公民诉求,保障基本人权方面发挥着公民个体难以企及的重要作用。
3、监督公权。代议制民主使主权享有者和主权行使者实现分离,因此,监督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就成为必要。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核心内容,新闻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去描述,去报道某一客观事件或某一突发事件,而更重要是帮助该国公民透彻的、明晰的了解自己国家的具体局势。监督公权力的运行过程以及行使公权力人物的言行,帮助一国的公民更好的参政议政是新闻舆论权的主要职能,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权在西方被称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传媒具有第四权力,其力量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是其背后的大众,传媒本身并不当然代表真理或正义,但它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无法替代的社会角色,即公众代理人的角色。作为联系公共权力与大众的桥梁,以新闻媒体的广泛性、及时性、公正性,以舆论的影响力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应知情的信息,来表达人们对公共权力领域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而通过民意的力量来约束权力的滥用,遏制权力的腐败,实质上是新闻舆论监督影响到群众舆论监督,最后通过民众的力量实现监督公权的最终目标。
(二)审判公正的社会功能重在分配正义,实现公平,维护秩序
公正审判是指法院要严格贯彻法定的审判原则、审判制度,严格执行法定的审判程序,充分保障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公正是审判工作的最高的追求目标,审判独立和审判公开都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途径和手段。审判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双重内涵,其中实体公正主要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程序公正主要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中受到公平的对待。审判公正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
1、分配正义。正义是个关系范畴,存在于人与人相互交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主观认识范畴,而正义则是一个动态的客观分配过程,表现为按一定的标准来寻求各种价值得以共存的条件,并在两种价值发生冲突不得兼得时确定如何取舍,分配正义就是在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里把"各人应得的东西归予各人。"审判正义的实现就是要通过审判处理纠纷,保证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并及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主要包涵了合法合理、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方面的内容。正义有过程正义和结果正义之分,过程正义即法官在诉讼中坚持独立、公开等审判原则,让那些其利益可能受到裁判结果影响的人充分而富有意义地参与到裁判结果的制作过程中来,从而对裁判结论的形成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结果的正义即不但要,对每个人具体的正义要求给予重视(如被告人请求法院提供法律援助;要求不公开审理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案件等等),保证每个公民的一般正义要求即平等、自由和人权(这些都是司法主体性理念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的核心内容)得以实现,而且要实现立法者的本义,还要保证公共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存在,理性的法院和理性法官有时需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在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分配正义。
2、实现公平。公平和效率是审判工作的两大主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审判工作中多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公平无疑要高于效率。公平是一种有条件的平等,这种平等是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主观认识,它表现为人们创造社会价值与享受社会价值应具有的对应性和均衡性,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并为国家所认可。审判中实现公平就是要在实体上实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裁判在诉讼两造之间不偏不倚,居"二端之中值";在程序上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即法官居顶,原被告双方对等居下的等腰三角形,并且法庭保证给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相等或对等。法官的中立性也是公正应有之义,即法官与案件的利益无关性(利益相关则回避),法官的情感自控性,避免任何情感影响和先入为主判断。
3、维护秩序。秩序主要指社会秩序,表明通过法律机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基本价值都要以秩序为基础,没有秩序为依托,这此价值的存在应受到威胁或没有保障而存在的现实意义。秩序要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统治秩序更要以符合法治为前提,正是在此意义上秩序等同于规则。审判就是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惯常的行为规则模式,维系一定社会的有序状态,这是由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审判的职能决定的:一方面,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和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认可诉讼是解决社会冲突的有效办法。审判是化解和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理性机制,现代社会选择了公力解决(司法)的方式,以避免由私力救济所带来的社会非秩序化和混乱,法院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一系列细致的、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和争执的规则解决案件纠纷,调处各种利益矛盾和对立,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在功能互补中推进自由与法治
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力的张力充斥了整个阶级社会,自由与法治构成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基础。自由体现了人最深刻的本性,法治体现了人类理性治理社会的需要,自由是法治的目的,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深刻体现了自由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新闻自由价值基础是自由,离开自由,新闻传播就推动了根基;新闻又是传播自由的渠道,离开新闻,自由就难以向深度和广度传播。审判公正的价值基础是法治,代表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捍卫法律的正义,限制公权的滥用,保护私权的行使。功能上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前者通过主导社会舆论的形成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后者通过主导法律的实施来直接规约人们的行为。正因为差异,两者才会发生相互作用,对立互补。传媒以舆论的方式对与其价值目标相容的审判行为予以支持和赞许,对审判权的滥用与腐败予以有效的监督,促其在法治的轨道内公正司法;在现代民主国家,审判独立表现为相对独立,受制于立法与传媒,立法仅在制定法律环节决定着审判的根据、内容和程序,对个案监督受到严格限制。而传媒则对整个审判过程发表意见,引导舆论,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大于立法,传媒监督审判成为司法现实,而实现审判公正也需要监督,尤其是传媒的监督。同时法院在通过具体审判活动保障传媒新闻自由,维护其合法行为的同时,对传媒的非法行为如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商业秘密、侵犯公民隐私等行为进行司法监督。因此在一个传媒与审判的功能分化较成熟的社会里,二者相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互补状态中保证着自由与法治的实现。
二、传媒与法院基于价值特性、运行机理不同、缺失错位等原因导致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在现实中发生冲突
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是民主社会弥足珍贵的两大基本价值,从应然的层面而言,两大价值应当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但在实然的层面两大基本价值却冲突不断,关系紧张,多是处于非良性互动状态。其中在传媒与法院的现实冲突中,有两个问题较为引人注目,一是传媒对法院审判行为的自由批评与法院公信力之间的冲突;另一是传媒对终审前案情的报道、评论与法院独立、公正审判之间的冲突。冲突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
1、价值特性不同蕴涵着对立冲突的因素。新闻追求自由,代表民意,通过主动介入现实生活通过主导社会舆论发挥社会影响力;而审判追求公正,代表理性,具有中立性和被动性,通过法定程序依法主导法律实施来解决社会纠纷。两者的价值性质不同蕴涵着对立冲突:传媒报道的自由性原则与审判的独立性原则的冲突。传媒依据宪法权利有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的自由,而法院依据宪法有独立审判的权力,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要求一切主体包括传媒在内不得干涉或影响审判的独立;传媒的猎奇性与审判的严肃性的冲突。传媒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事物,追逐新奇的事情。报道和评论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而审判则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去解决问题,裁判文书讲求用词严谨、规范,前后一致。司法裁判不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因素,只服从于法律,只注重是否符合法理;而传媒报道则要迎合民意的呼声和表达。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利益驱动下,传媒可能会对某些案件或事件的情节过分渲染、炒作或妄加评论。这显然与司法的严肃性格格不入,两者产生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传媒报道的及时性与审判的程序性的对立冲突。新闻重在求新求快,最好在现场报道,如此才能反映传媒所报道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审判重在求稳求慎,过程和程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行,严格程序是审判公正的保证。司法独立因信奉法治至上而具有排斥新闻监督的天然倾向,而新闻自由因有民意为依托而对司法独立存在天然侵犯的冲动,现实生活中传媒任何不适当的介入,有可能干扰到审判程序的正常运行,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对诉讼公正产生消极影响。
2、运行机理的差异是二者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传媒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功利动机一般积极主动搜集各种素材,得到新闻素材,采访当事人,记载事件过程,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传播方式,继续扩大传播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法院则是基于不告不理原则,受理起诉,立案后首先依据证据确认事实,再发现具体案件可适用的法律规范,进而从法律规范所要求的要件中去寻找有法律价值的事实,继续按照审判逻辑,以法律规范为大前提,以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推理得出判决。在法治国家,审判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后的合法手段。它具有的终局性,必然要求公正性,而公正性要求以审判独立为前提,审判要相对封闭运行,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以使法官遵从法律实现自由心证独立审判。同时民主法治国家不同于独裁专制国家,它不能搞司法神秘主义,所以审判是独立不独行,要实行公开审判,以公开促公正。审判公开使传媒得以介入,进行采访、报道和评论,而审判活动中的诸多案例又很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成为新闻热点。传媒在通过舆论监督的压力促进审判公正的同时,对案件的渲染、煽情等新闻操作也会干扰审判的中立性,进而影响审判独立,最终不利于审判公正的实现。
3、现实生活中二者的缺失错位导致对立冲突发生。发达国家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司法独立的确立较早,传媒与法院各自的社会职能分化得比较成熟,冲突问题发现得也早,因此发展了较全面、成熟的规则,传媒与法院各安其位,预防在先,冲突较少发生,发生后也得到及时调处,所以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的关系相对和谐。在中国社会,传媒与法院自身的发育都远未成熟,都处于探索与改革之中,都只能作为一种尚在发展中的社会力量而存在。因此我国的传媒与法院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来说较为紧张,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之间的矛盾冲突较突出。从传媒方面来看,多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被赋予了媒体以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受政治环境影响大,依托强大的政治权威为后盾,具有了解决纠纷的能力,影响力大。部分当事人借助传媒力量扩大声势,操纵舆论,对审判工作施加压力。而一些即将进入司法程序或正处于司法程序中的未决案件,经其具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后, 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并作了批示就已为最终审判结果定下了基调。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被不恰当地扩大成"干预功能"后,就蜕变成了"媒体审判"。从法院来说,由于法官的素质相对较低,一些地方距离审判公正还很远,司法腐败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法院和法官的公信力还不强,司法不公使人们对通过司法寻求正义产生了极大怀疑甚至丧失了信心,寄希望于用公众舆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因而媒体也就成为司法不公的替代救济手段。同时部分法院还不习惯接受舆论监督,以各种借口阻止传媒介入审判活动,实质上是妨碍了新闻自由。
三、以法律作为传媒与法院互动的均衡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平衡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社会正义的底线。尽管同一事件传媒公开报道和法院审理判决的逻辑起点和标准经常是不一样的,二者对同一事件得出的价值判断和结论会有差异和距离,但是在国家法律的平台上传媒与法院可以在冲突中实现价值平衡,法律在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之间形成并保持适度的、合理的张力。我国目前新闻立法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进,新闻法律法规会逐渐健全,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会在法律的平台上实现良性互动。在立法空白期,需要传媒与法院加强自律,协调关系;相关主管部门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要依靠制度理性来协调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的辩证关系。
1、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之间要保持适度张力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个人自由,自由的边界是法律,法律就是新闻自由扩张的边界,也是审判公正的渊源,法律是两者权利与权力扩张、对抗、冲突的均衡点。我国正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期,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关系紧张,从表层上看是于中国关于新闻媒介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从深层上分析是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这两种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在中国仍然处于缺失和错位状态。就审判而言,"理性的法院"和"理性的法官"在现实生活中实不多见,司法腐败还在损害着审判的公信力,需要用舆论来监督审判,而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最重要内容,必须要保证新闻自由在审判领域的适当空间,通过新闻自由来监督审判,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法院和法官应慎重行使审判权力,在将正义感情植入判决时,要体现出实践理性,对判决进行法理证成,通过规则解释来塑造公正。审判独立必须伴随审判公开,法官的自由心证也需要外界监督,要保证新闻自由的合法行使,不允许随意借口独立审判而过度限制新闻自由;[6]同时,传媒与法院应保持安全距离,必须给法院留出审判独立空间,新闻自由权利不能入侵审判独立权力。传媒要监督有度,到位而不能越位,更不能干预审判。传媒应加强行业自律,在新闻活动中保持客观公正立场,对案件事实做出客观报道,对未决案件不发表倾向性意见,更不能对案件处理作决定,不能误导受众对法院和法官施加舆论压力和影响。对越位者法院应保留追究传媒及其责任者的权力。
2、传媒监督法院,应以促进审判公正为目的
传媒监督法院应以追求审判公正为目的,而不是轰动效应,所以新闻自由必须要建立在事实与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客观真实与法律正义的有机结合。要达到此目的,传媒自律,主管部门应加强新闻制度创新:一是建立以党报党刊为主体的多元化传媒格局。中国传媒不仅是党和政府之喉舌,也是监督之剑,既要担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又要担负着舆论监督的使命,目前应逐步放开对后一使命的种种限制,扩大媒体的监督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为主,以社会各集团的报刊为辅,以民报为补充的多元体系的办报格局,在坚持宣传主旋律的同时扩大民意基础,强化对行政、检察、审判等公权的监督;二是传媒应配备法律顾问,做好法律把关。新闻单位应参考美国和法国配备法律顾问等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条件不具备的可聘请律师为法律顾问,同时还应该提高记者等媒体人员的法律素质,以免对司法活动产生不必要的重大误解。经过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或者说高素质的记者群对即将刊发的文章进行审查,防止可能影响独立公正审判或者侵权的报道流向社会;三是遵守现行传媒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督。现行传媒法律法规零散分布于宪法及各部门法中,主要有关于保护公民、法人权益方面的规定、关于国家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规定、关于加强媒体管理的规定、关于禁止新闻报道过程中不正之风的规定;五是关于违纪违规的警告制度和监督制度、国际法和国际性条约中的相关规定等,传媒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做到学法、知法、用法,依法监督审判活动;四是监督要做到无为无不为。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公民隐私名誉等的审判活动,传媒监督要慎重,对不公开审判的案件不能随意报道,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公开审判的案件要选择有社会影响力的,关乎社会公正的重点监督,如审判机关内部机制和审判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监督审判机关内部机制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审判机关、审判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传媒要履行客观性义务,尊重客观事实。传媒要坚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将维护公正的精神融入到客观求证上来。传媒的客观性义务就是要传媒要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第二手资料要尽审核责任,要保证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真实无误,所反映的背景、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等必须真实可靠,同时对所反映的事实在整体概括、评价、分析时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传媒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就要时刻记住自身的位置与职责,要给自己的角色作准确的定位,做独立、公正、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不急于做评断、下结论。
3、法院尊重传媒,应以保证新闻自由为旨归
法院应认识到传统介入审判活动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司法过程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司法过程所显示的刺激性,对媒体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司法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从来都是传媒关注的热点。法院应正视并尊重传媒的新闻自由权利,并以此为压力和动力,通过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的有机结合促进审判公正。尊重新闻自由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尊重新闻自由权利与公民知情权,履行法院和法官应当忍受的义务。法官是专职的法律人,而传媒与公民不是。传媒与公民从非专业角度探寻的是客观真实,原本发生的,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事实;法官查明和认定的是法律真实,是能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在审判中,裁判者眼光往返流转于诉讼两造之间,运用证据规则、逻辑法则、经验常识对证据去伪存真,得出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客观事实没有合法有效的证据证明,法院就不能对客观事实予以确认,从而导致主张该事实发生的当事人败诉。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往往从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判,指责法院司法不公。这对法官来说是极为苛刻和不公平的,但法院和法官要尊重新闻自由权利和公民知情权利,承担必要的忍受义务,传媒有权利进行报道、评论,而不论结果如何,被调查者不能因此而获得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因为宪法赋予了公民对法院和法官的批评建议权。传媒对法官的批评是出自善意时,即使有一些小的偏差,法官也应当容忍,要求百分之百的真实就可能完全扼杀新闻自由。二是完善和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审判要真正公开,案件审理过程、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判决等通过媒体报道,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看到法院就是依据这些证据作出判决的。除法律有明确规定外,法庭也不能随意拒绝新闻媒体对法院审理案件的接近和报道,对于在法庭中公开的证据和材料也应当允许报道,而且法庭也不得随意将案件不公开审理以拒绝新闻媒体的接近,从而影响到公开审理这一基本审判制度。法院要保证做到凡公开审理的案件均应准予媒体采访报道;鉴于法官不得接受采访,要完善专职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方式,建立与媒体对活的常规渠道;对审理的各类重大、典型或社会关注的案件情况以及法院重大改革措施、调研成果等情况,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向社会公布,并同时就有关法律问题、背景情况进行相关说明、解释;依法应予公开的司法文件均应允许媒体机构查阅;建立裁判理由说明制度,并在判决书上公开;对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给予媒体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体适时报道进展情况;三是法院通过事先约束或事后救济手段消除传媒滥用新闻自由权利造成的不良影响。法院通过法律和契约与传媒订立审判报道活动规则进行事先约束。法院鼓励媒体在自愿的基础上,与法庭和律师签署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确定采访和报道刑事案件的准则。通过协议,媒体既可以在获取报道素材方面得到司法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又可以尽量避免因不当报道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争取立法赋予法院必要的措施或灵活利用现有法律消除传媒审判的事后不良影响。法院可通过延期审理、变更管辖、易地审判等方式以消弭传媒的不当影响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如果确有证据证明媒体的审前报道造成了对被告人不利的判决结果,那么,即应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变更。我国由于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生效判决的再审程序,故司法实践中对确有证据证明媒体的审前报道可能对被告人造成了不利判决结果的,可以启动再审程序重新进行审理。

【参考文献】
【1】参见张剑秋、郭志媛:《传媒与司法的辩证关系》[J],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
【2】参见张宗亮:《传媒监督、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平衡》[J],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7期。
【3】参见张志铭:《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J],,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4】参见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5】参见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6】参见谭世贵:《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J], 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7】参见程竹汝:《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与司法独立》[J],载《政治与法律》 2002年第3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 赵 刚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
 (第120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已经2000年11月21日省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洪虎
                        
二00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曾经制定过大量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文件中的某些行政管理项目已经不适应现实的要求,为了给我省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省政府各部门对于由本部门负责执行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办公厅文件以及本部门的文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经过省政府研究决定,对于这些文件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积极作用的567项行政管理项目予以保留;对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给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增加不合理负担的、管理程序繁杂的以及过时的295项行政管理项目,予以取消和暂缓执行。
  为了便于全社会的了解和掌握,现将保留的以及取消和暂缓执行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的行政管理项目予以公布。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以及2000年以前公布的省政府规章中规定的以公民、法人和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审批发证类、培训备案类、强制措施类、行政处罚类行政管理项目,凡是未列入本决定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中的,一律停止执行;未经省政府批准,今后任何单位均不得擅自发文恢复执行。本决定中暂缓执行的项目,待国家清理文件后,保留该项目时再恢复执行。如有违反本决定、继续执行或者擅自恢复执行未列入保留项目目录的,省政府将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和主要责任者的责任。对于本决定的执行情况,省政府将适时进行抽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决定的行为,有权举报(举报受理单位:省政府法制办,举报电话:0431-2725553)。
附件:一、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567项)


  二、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中取消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277项)
  三、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中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18项)

附件一:     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


        文件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567项)



  一、省发展计划委员会(8项)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包括厂址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包括重大设计变更、概算调整)审批和重大项目稽察。
  (二)用省财政性资金(包括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各类专项建设基金)建设的基建项目审批。
  (三)用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财产设立境外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到特定国家、地区设立企业的审批。
  (四)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利用国外贷款方案的审批。
  (五)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报告的审批。
  (六)利用外资、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的审批。
  (七)重要农产品进出口配额的审批。
  (八)第三产业贷款贴息项目的审批。


  二、省经贸委(13项)
  (一)新组建企业集团的审批。
  (二)《吉林省企业集团组建与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前原有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的确认。
  (三)吉林名牌产品的审定、批准和发证。
  (四)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及其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备案。
  (五)新产品的审查、发证。
  (六)废金属运出省的审批。
  (七)核发《煤炭经营许可证》。
  (八)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审批。
  (九)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十)经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批准和检验。
  (十一)发放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十二)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
  (十三)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的认定。


  三、省教育厅(14项)
  (一)举办职工高中班的审批。
  (二)省教委对教学成果奖励的批准。
  (三)城市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
  (四)民办学历教育学校的审批。
  (五)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
  (六)社会力量办学招生广告的审查。
  (七)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的审批、发许可证。
  (八)违反《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行为的行政处罚。
  (九)自学考试助学教育机构的审批、发证。
  (十)自学考试助学教育机构办学广告的审批。
  (十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的审批。
  (十二)申办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意和发证。
  (十三)省教育厅对出国人员学历的审核。
  (十四)普通高等学校设函授站的登记。


  四、省科技厅(23项)
  (一)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的认定及停业和歇业的备案。
  (二)科研单位申请项目资金的审批和改变科研项目资金用途的批准及项目的验收。
  (三)科研单位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科研开发经营活动的同意。
  (四)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或技术开发计划的批准。
  (五)重点科研项目单位从结余项目经费中提取奖励的审核。
  (六)对外交流合作中确需提供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审批。
  (七)重点新产品申报的审查。
  (八)省级科研机构申报项目的规模、实现条件、项目预算、预期效益的审核。
  (九)省级科研机构项目资金改变用途和资金转入下一年使用的批准。
  (十)省级科研机构使用资金项目完成情况的验收。
  (十一)省内企业同国外经济组织签订开发合同时对专利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审核。
  (十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涉及专利许可或转让的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备案。
  (十三)国有科研机构合并、兼并、撤销或隶属关系改变的审批。
  (十四)合作研究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外流的审查。
  (十五)省属科研机构的资产登记。
  (十六)企业开发属于国家管理价格的新产品试销价格的备案。 
  (十七)技术经纪人的培训考核。
  (十八)技术经纪资格证书发放。
  (十九)成立技术经纪机构的审批。
  (二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撤销奖励的行政处罚。
  (二十一)科技贷款项目申报和计划下达的审查、审定、审核以及项目的验收。
  (二十二)向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使用单位发放条件合格证。 
  (二十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交易活动中技术合同的认定。


  五、省民委(省宗教局)(8项)
  (一)申请办理生产、经营清真食品者的民族成份的审定。
  (二)清真经营专柜出兑时的更名登记。
  (三)国有、集体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兼并时改变服务方向的同意。
  (四)清真寺聘请阿訇的同意。
  (五)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接受境外捐赠的批准。
  (六)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举办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以及经营宗教用品的企业的批准。
  (七)恢复和新建佛教庙宇的批准。
  (八)国外宗教投资和捐献的批准。


  六、省公安厅(80项)
  (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坏车辆的评估定损。
  (二)不能直观评估定损车辆,需拆检后再做评估定损拆检厂家的指定。
  (三)发放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牌证。
  (四)非残疾人使用的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的扣留。
  (五)对违章驾驶员逾期不缴纳罚款的罚款和注销驾驶证的行政处罚。
  (六)对异地驾驶员违章缴纳罚款前的暂扣驾驶证副证的行政处罚。
  (七)延缓报废车辆的检验和审批。
  (八)进口汽车的注册登记审批。
  (九)套牌车和非国家批准车身组装车辆的没收。
  (十)进口汽车、摩托车的新车注册登记和转籍、过户登记的审核。
  (十一)对车辆来历凭证有疑问或对利用伪造证件以及其他非法手段骗领机动车牌证和盗抢嫌疑的车辆及其档案的扣留。
  (十二)发放残疾人准驾证。
  (十三)发放《货车载人通行证》。
  (十四)在公路两侧开山放炮的批准。
  (十五)在道路上进行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的批准。
  (十六)对违反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十七)发放教练车牌证和教练车的年度检验。
  (十八)教练车跨地区行驶路线的批准。
  (十九)驾驶员的定期审验。
  (二十)核发农用运输车号牌和行车执照。
  (二十一)农用运输车的安全技术检验。
  (二十二)农用运输车驾驶员的考核、发证。
  (二十三)无牌无证上路行驶的农用运输车的查扣。
  (二十四)机动车辆的安全性能检测。
  (二十五)发放《金融特货免检通行证》。
  (二十六)发放运动员外出训练比赛的《枪支携运许可证》。
  (二十七)旅馆业法定代表人及登记员的安全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八)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管理的审批、发证、备案和检查。
  (二十九)对违反民用爆破器材管理规定的处罚。
  (三十)营业性射击场负责人及主要人员上岗的审查。
  (三十一)营业性射击场所需枪支弹药的种类、数量和枪支报废更新的批准。
  (三十二)发放《营业性射击场许可证》。
  (三十三)发放《营业用射击枪证》。
  (三十四)发放《公务用枪持枪证》。
  (三十五)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开业的审核批准。
  (三十六)向拍卖业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
  (三十七)拍卖业从业人员安全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十八)发放报废机动车回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及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的检查。
  (三十九)对属于收购、寄卖司法机关查寻的赃物(包括出售后的赃款)、罪证和违章收购寄卖的物品或物款的收缴。
  (四十)对违反旧货业治安管理规定的处罚。
  (四十一)对违反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的处罚。
  (四十二)乡镇企业新建、扩建、改建生产用房的消防审批。
  (四十三)新建、扩建、装修用于公共文化娱乐的建筑物的消防审批。
  (四十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消防培训。
  (四十五)建筑装饰材料防火性能的检测。
  (四十六)消防工程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四十七)发放《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
  (四十八)发放《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许可证》。
  (四十九)消防工程竣工时的验收。
  (五十)建筑消防设施的定期检测。
  (五十一)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机构和维修单位的审批。
  (五十二)对出入中朝边境的车辆发放《车辆出入境标志》。
  (五十三)朝方入境人员的申报登记。
  (五十四)朝方入境边民因天灾、疾病、分娩等原因,在有效期内不能返回的审查批准。
  (五十五)朝方边民出境时,对其通行证丢失证明的查验。
  (五十六)发放《吉林省边境作业人员证》。
  (五十七)对无证作业人员责令停止作业、没收获得的财物和使用工具的行政处罚。
  (五十八)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朝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
  (五十九)出境人员的审批、发放证照。
  (六十)暂(寄)住人口的户口登记。
  (六十一)发放暂(寄)住证。
  (六十二)未按规定办理暂(寄)住人口户口登记和违反暂住证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六十三)来我省暂住的台胞暂住户口的登记。
  (六十四)被收养子女入户的审批。
  (六十五)“农转非”户口的审批。
  (六十六)到试点小城镇落户的审批。
  (六十七)发放《户口迁移证》。
  (六十八)属于农业户口的自费毕业生的“农转非”户口的审批。
  (六十九)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的落户审批。
  (七十)办理居民身份证的同意和审批。
  (七十一)居民身份证的查验。
  (七十二)不符合消防规范要求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责令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
  (七十三)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生产、销售的审查批准。
  (七十四)省级公安机关对省外的单位和个人在我省承接技防设施安装业务的有关证明的查验。
  (七十五)发放技防产品质量认可标志。
  (七十六)发放省外技防产品在我省准许销售证明。
  (七十七)技防设施竣工的验收。
  (七十八)对违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七十九)对擅自销售无质量认可标志技防产品的给予封存、停止销售产品的处罚。
  (八十)向从事爆破器材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的爆破员、保管员、押运员、安全员发放专业证件。


  七、省民政厅(11项)
  (一)接收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备案。
  (二)以救灾救济的名义开展义务性募集活动的批准。
  (三)救灾救济对象不适用的捐赠物品变卖的批准。
  (四)对未将义务性募集所得全部用于救灾救济的罚款。
  (五)设立殡葬设施和殡葬服务单位的审批。
  (六)对违反殡葬管理法规的行政处罚。
  (七)发放《婚姻介绍许可证》。
  (八)发放《结(离)婚证》。
  (九)对违反婚姻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十)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周围控制地带内修建、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同意。
  (十一)对违反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八、省司法厅(5项)
  (一)发放公证员执业证。
  (二)公证员执业证的年度注册。
  (三)发放《律师(含兼职、特邀)执业证》。
  (四)《律师(含兼职、特邀)执业证》的年检注册。
  (五)向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发放《法律服务执照》及其年度注册。


  九、省财政厅(13项)
  (一)水利建设项目使用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批。
  (二)使用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批。
  (四)产权转让中介机构资格的审批、发证。
  (五)企业不通过中介机构转让国有产权的审批。
  (六)国有资产转让价格下浮的批准。
  (七)以国有资产低价出资、国有资产信息披露、国有资产评估立项的审批。
  (八)国有资产划转的审批和产权登记。
  (九)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的审批和发放资格证。
  (十)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发证。
  (十一)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审核、确认。
  (十二)产权转让中介机构设立的审批和年检。
  (十三)产权转让中介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发证。


  十、省人事厅(18项)
  (一)举办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班的审批。
  (二)拟调干部审批。
  (三)夫妻两地分居干部调动的审批。
  (四)录用公务员的审核批准。
  (五)事业单位聘用“五大”自费走读、自学高考毕业生的批准 
  (六)举办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技术干部在职培训班的审批。
  (七)人事部门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公务员录用计划的审批。
  (八)人事部门对本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录用人员名单的审批。
  (九)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限的审批。
  (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
  (十一)事业单位(编委核准级别待遇的)非领导职务职数的核定。
  (十二)事业单位(编委核准级别待遇的)调入、录用行政管理干部以及晋升或确定非领导职务在核定的职务职数内的审批。
  (十三)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流动人员因私出国、出境的政审。
  (十四)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干部家属“农转非”的审批。
  (十五)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
  (十六)博士后进出站的审批。
  (十七)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的审定。
  (十八)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和验印。


  十一、省劳动保障厅(46项)
  (一)拟安排下岗的职工的认定。
  (二)发放港澳台人员就业证。
  (三)招工、招聘广告的审批。
  (四)发放《外来人员就业证》。
  (五)设立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审批。
  (六)核发《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
  (七)发放《技术等级证书》、《技师合格证书》、《高级技师合格证书》。
  (八)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九)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培训教育机构的审批。
  (十)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十一)技术工人升级考核。
  (十二)审批职业技能鉴定站。
  (十三)对滥发《技术等级证书》的罚款。
  (十四)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计划和再就业方案的同意和审核。
  (十五)行业或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的同意和审批。
  (十六)发放《待业证》。
  (十七)职工退休的审批。
  (十八)农民轮换工转为全民合同工的审定。
  (十九)职工跨地区调动工作的审批。
  (二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调入职工的审批。
  (二十一)发放《劳动手册》。
  (二十二)发放《下岗职工证明》。
  (二十三)核发《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并年检。
  (二十四)招用境外就业人员广告的审批。
  (二十五)用人单位自行拟定的劳动合同文本的审查。
  (二十六)对签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收取抵押金、抵押物或者扣押身份证和其他合法证件的罚款。
  (二十七)职工与单位签定集体合同的审查。
  (二十八)企业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及其他劳动法规定的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审批。
  (二十九)对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的处罚。
  (三十)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认可和发证。
  (三十一)发放《劳动保障年检合格证》。
  (三十二)年薪兑现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情况考核结果的核准。
  (三十三)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基数、效益基数、浮动总比例的核定。
  (三十四)最低工资标准的审批。
  (三十五)对欠劳动者工资单位的罚款。
  (三十六)《工资总额使用手册》的审核。
  (三十七)企业年度工资总额使用计划的审批。
  (三十八)国有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的审批。
  (三十九)集体企业工效挂钩的审批。
  (四十)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工资基金使用计划的核准。
  (四十一)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单位的审批。
  (四十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
  (四十三)招用农村和外埠劳动力的审批。
  (四十四)审批省内跨区域招收农村劳动力。
  (四十五)技工学校招收农村户口学生范围、数量的审批。
  (四十六)工人、农民劳务出国政审。


  十二、省国土资源厅(12项)
  (一)发放土地使用证。
  (二)土地使用权出租前的登记。
  (三)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地价的审核。
  (四)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
  (五)外商投资企业土地出让金的评估。
  (六)发放铁路建设用地国有土地使用证。
  (七)对在铁路用地上私搭乱建的给予责令停止的处罚。
  (八)土地评估结果确认。
  (九)核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及其年检。
  (十)向矿泉水的勘查单位核发《勘查许可证》。
  (十一)向矿泉水的开采单位核发《采矿许可证》。
  (十二)矿泉水水源的年检及核发《年检合格证书》。


  十三、省建设厅(19项)
  (一)建立进城车辆清洗站的审批并发放《城市车辆清洗站运营证》。
  (二)对进入城市车辆车容明显不洁、情节严重的罚款。
  (三)城市节约用水设施竣工的验收。
  (四)增加使用市政供水的同意及使用市政供水浇灌农田的同意。
  (五)对拒不安装分户计量水表的罚款。
  (六)对未及时抢修用水设施造成水浪费的罚款。
  (七)设立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或申请兼营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资质审查。
  (八)在城市内挖掘、堆放货物、摆摊、搭建建筑物及户外设置广告、牌匾、商幌和画廊,临街两侧建筑物阳台吊挂杂物、堆放物品或改建阳台及涂写、张贴宣传品的同意。
  (九)因建设需要拆除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批准。
  (十)对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一)对违反城市建设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二)核发乡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十三)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
  (十四)大中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
  (十五)建设工程质量核验。
  (十六)全省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的持证上岗。
  (十七)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上岗证书达不到要求,不办理施工(生产)许可证。
  (十八)国家和外省的城市规划设计、科研、教学单位来我省承担城市规划设计任务的审查和同意。
  (十九)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


  十四、省交通厅(35项)
  (一)公路养路费收缴。
  (二)对违反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行政处罚。
  (三)成立各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班)的批准。
  (四)核发《机动车驾驶培训许可证》。
  (五)扣留损坏路产的车辆。
  (六)公路客运乘务证的审验。
  (七)《道路运输证》的发放和年审。
  (八)营业性汽车停运的批准。
  (九)申办中外合资道路运输企业的审查。
  (十)核发中外合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十一)核发中外合资道路运输车辆营运证。
  (十二)途经长平高速公路营运客车的审验、发牌。
  (十三)占用、利用高速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同意。
  (十四)营业性高速公路旅客运输的审批。
  (十五)对违反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行政处罚。
  (十六)核发营业性运输上岗证。
  (十七)培训营业性运输职业驾驶员的批准。
  (十八)转让客运班线的批准。
  (十九)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开业审查和年审。
  (二十)从事经营道路旅客运输人员的持证上岗。
  (二十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审验。
  (二十二)设置渡口从事运输的批准。
  (二十三)对违反渡口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二十四)对违反航道养护费征收管理的行政处罚。
  (二十五)核发《吉林省乡镇船舶修造厂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
  (二十六)对违反乡镇船舶安全管理的行政处罚。
  (二十七)建设航道及其设施的竣工验收。
  (二十八)一般通航河流修建与通航有关的设施和治理河道及引水灌溉的同意。
  (二十九)主要通航河流的航道上空、水面、水下和岸线修建设施的审批。
  (三十)工程施工确需断航的同意。
  (三十一)过船、过木、过鱼建筑物的设计任务书、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同意。
  (三十二)非航道管理机构在主要通航河流上设置专用航标的同意。
  (三十三)在通航河道内挖沙石泥土、开采砂金、堆放材料的批准。
  (三十四)清除工程建设竣工后遗留物的验收。
  (三十五)对违反航道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五、省信息产业厅(1项)
  外省(市、区)企业在我省经销无线电发射设备及承揽无线电通信工程的备案。


  十六、省农委(16项)
  (一)代劳金由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使用的审批。
  (二)对经销未经农业主管部门登记的肥料产品的处罚。
  (三)肥料、土壤调理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品审定和销售的检验登记。
  (四)生产、销售种衣剂的同意。
  (五)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设置植物检疫检查站的批准。
  (六)省内行政地域间调运农业植物的检疫。
  (七)从国外引进植物的审批、检疫。
  (八)核发《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
  (九)核发属于化学危险物品的农药的《农药经营许可证》。
  (十)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
  (十一)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未经审(认)定或省里没有的原种的审批。
  (十二)对私自收购种子的给予没收其非法收购种子的处罚。
  (十三)农机管理机关扣留肇事的农机、农机牌证和相关证件。
  (十四)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号牌和行驶(使用)证的检验、发放。
  (十五)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驾驶(操作)员的考验、发证。
  (十六)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农机驾驶员的年度检测(检审)。


  十七、省水利厅(25项)
  (一)取水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二)在地下水超采区擅自扩大取水的和在没有回灌措施的严重超采区取水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三)省内界河上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
  (四)取水许可证的年审。
  (五)各用水户申报用水计划、编制工程水量调配计划的审核和批准。
  (六)修建小水电站的审批。
  (七)水文测报设施管理范围内栽树、采石、挖砂等活动的同意。
  (八)防病改水工程的验收。
  (九)发放地方病防病改水工程合格证。
  (十)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开办矿山企业、修建铁路、采石、挖砂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批准。
  (十一)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资格的初审。
  (十二)兴建的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报建制。
  (十三)对未办理报建手续擅自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给予责令停工的处罚。
  (十四)江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设计(预算)及江河治理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审批。
  (十五)发放捕捞许可证。
  (十六)在边境水域内从事网箱养鱼、围栏养鱼等开发性生产的批准。
  (十七)发放船员证、边境作业证。
  (十八)渔业、船舶作业前的登记。
  (十九)改变渔业生产服务性质、报废或停止使用及丢失、沉没渔业船舶的注销登记。
  (二十)渔业船舶的建造检验、初次检验、年度检验、临时检验、公证检验及核准。
  (二十一)发放船舶证书。
  (二十二)发放渔船船员职务证书。
  (二十三)新建、改建、扩建、修理渔业船舶的核准。
  (二十四)单位及个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理的渔业船舶的检验。
  (二十五)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取水和直接从城市规划区内地下取水的审核。


  十八、省林业厅(23项)
  (一)在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的批准和发放木材运输证明。
  (二)无证和违反规定运输木材的扣留。
  (三)出售、收购、运输、饲养、加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批准。
  (四)在林区经营(加工)木材的批准。
  (五)收购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批准。
  (六)发放国家重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七)核发野生动物收购、销售、加工许可证。
  (八)发放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运输证明。
  (九)发放吉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准予运输(携带)证明。
  (十)调运、邮寄、携带林产品的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运达调入地的复检。
  (十一)发放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合格证。
  (十二)利用林地栽种人参的审批。
  (十三)生产经营、运输林木种子、苗木、繁殖材料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
  (十四)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间伐或小面积皆伐被病虫危害的树木时的现场鉴定。
  (十五)对违反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管理法规的处罚。
  (十六)发放采伐许可证。
  (十七)发放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
  (十八)在森林铁路用地进行建设的批准。
  (十九)在划定的保护森林铁路的范围内挖沙、取土、采石、放牧、耕种、堆放柴草、修建房屋和水渠及渔塘的批准。
  (二十)因勘察设计、开矿和工程建设需要砍伐自留山林木或占用自留山的批准。
  (二十一)发放自留山使用证。
  (二十二)在林地上开展沟系开发和林粮、林药、林菜、林果等间作的批准。
  (二十三)发放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十九、省文化厅(4项)
  (一)文物拍卖资格的审查同意、领取《文物拍卖经营许可证》。
  (二)文物拍卖标的的鉴定许可。
  (三)从事舞厅、音乐茶(餐)座、桌(台)球室电子游戏厅、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批准、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四)审批、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二十、省卫生厅(36项)
  (一)预防接种事故认定。
  (二)各项卫生防疫监督监测。
  (三)天然矿泉水及水源卫生监测。
  (四)集中式供水水质的检验。
  (五)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监测。
  (六)有产生粉尘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工程项目的批准。
  (七)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监督与监测。
  (八)测尘人员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
  (九)对违反尘肺病防治实施办法的实施警告、限期治理、罚款、停业整顿。
  (十)发放《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登记证》及其年度登记。
  (十一)审核、发放《护士执业证书》。
  (十二)境外来我省的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审核。
  (十三)对单位和吸烟者违反禁止吸烟规定的罚款。
  (十四)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校验和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十五)医疗机构的评审。
  (十六)医疗机构名称的核准。
  (十七)对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业、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十八)医疗事故的登记。
  (十九)灭鼠、卫生杀虫药的检验。
  (二十)配制生产灭鼠、卫生杀虫药许可证的发放和索证。
  (二十一)妇幼保健保偿服务的审批。
  (二十二)《化妆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变更。
  (二十三)有害电磁辐射单位和有害电磁作业场所及人员的监督、监测、监护。
  (二十四)护士执业注册。
  (二十五)护士申请开业及成立护理服务机构的审批。
  (二十六)护士在执业中违反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给予警告,中止注册、撤销注册的行政处罚。
  (二十七)生产消毒药剂、消毒器械的单位和生产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单位初审及初审后的申请书、办证跟踪卡、所需具备的资料及产品的审核、检验、抽检。
  (二十八)发放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许可证》。
  (二十九)发放从事电磁辐射人员健康证。
  (三十)签发矿泉水生产《卫生许可证》。
  (三十一)从事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
  (三十二)审批、发放集中式供水卫生许可证。
  (三十三)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测和审查。
  (三十四)供水管水人员的培训。
  (三十五)供管水人员体检合格证发放。
  (三十六)发放《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及其年度登记。


  二十一、省审计厅(2项)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